首页 > 社会课堂 > 详情页

话说胶州 ‖《妙法莲华经》

时间:"2020-03-12 03:23" 作者:
00:00 00:00

妙法3.mp3

1987年3月26日,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了一场文物鉴定会。一部北宋金银书画《妙法莲华经》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

妙法华莲经1.jpg

这部佛经共七卷二十八品,以金银泥书写绘制而成。质地为磁青纸。磁青纸是古代常用的写经纸,由于磁青纸纸色呈蓝黑,美如缎素,金银其上,经久不褪,溢彩流光、古朴典雅,最能彰显佛家经典的静谧、意象深远的特质。磁青纸的蓝色来自于靛青,《荀子劝学》中所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第一个青字,指的就是靛青,在古代许多染料植物中,蓝不仅应用最多,用量也是最多的一种,东周末期的楚国还设有专职管理靛青生产的职官“蓝尹”。其特点,明朝屠隆的《考槃余事》与项子京《蕉窗九录》里都提到过“有磁青纸,如段素,坚韧可宝”,说明这种纸韧性很强。此外,明朝沈榜《宛署杂记》中记载,明万历20年(公元1592年)时,磁青纸值一钱银子,比起一般纸张都以100张计价相比,磁青纸可说是当时最贵的纸了,往往成为王侯公卿、富商巨贾、文人名士所收藏的“顶级”写经纸。

妙法华莲经2.jpg

此卷为《妙法莲华经》第六卷,全卷以细白麻纸裱背,纵31厘米,横1200.8厘米。卷前有金银泥绘制的经变画,如来、天王、菩萨诸像等为金面,其余为银面;画风沿袭了唐代画家吴道子的风格,画中人物及诸神佛潇洒飘逸,极具神韵。各幅画面均有详细的题榜,以简练的文字说明画的内容。经变画之后为经文,字体为楷体,浑厚庄重,是宋代书法的精品力作,其中的文字大部分用银泥书写,但是文中的经名、如来、菩萨、世尊诸神名,皆用金泥书写,以示尊敬。

妙法华莲经3.jpg

《妙法莲华经》是大乘佛教中的主要经典之一,为后秦弘始八年(406年)西域人鸠摩罗什所译,共七卷二十八品,是汉译本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译本。自佛教传入我国以来,历代抄写佛经之风经久不衰,人们将抄写佛经当做一件将功德无量之事,影响深远。

那么,是谁打造了这件旷世经卷呢?

卷中供养人肖像图上方的金书题记表明,经卷是宋代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果州西充县(今四川省西充县)一个叫作何子芝的人为供养已经过世的母亲出资打造的。何子芝是何许人,目前已不可考证。但是根据专家考究,抄写一部这样的经书是非常耗时耗力的,写经人必须全神贯注,不能有丝毫分心,全经近7万字,一旦出现错误,便需要重新抄写,整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漫长的时间。而且宋代黄金竭乏,素有禁令,《宋史·仁宗记》:“康定元年(公元1040 年)八月戊戌,禁以金箔饰佛像。”由此可见,打造这部佛经的何子芝必定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怀着对母亲深切的思念,以至孝之心祈愿母亲于极乐世界能够长保安吉。

这件在四川完成,流传于山东即墨、胶州的金银书画作品,不但为学界研究北宋时期绘画书法提供了资料,而且对研究中国美术史、宗教史都具有重要价值。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