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节目。
“海上惊闻报晓鸡,人家只在水云西。”这是元代诗人戴良在《至东胶》中的诗句,描述了他行船至唐家湾时向西遥望胶州城区的情景。据史料载,胶州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北魏永安二年,那么胶州之名由何而来呢?历史变迁,朝代更替,古城胶州又经历过哪些沧桑巨变呢?
在接下来的几期文博研学微课堂中,胶州市博物馆特别推出《话说胶州》系列,将史料记载与考古发现相结合,为您讲述关于胶州的那些事儿……
今天,我们就从胶州名字的来历开始说起。
胶州名字的来历,据史料记载和多方考证,应该与胶州西部的胶河有关。《中国历史地图集》对胶水的标注起自战国,“胶西、胶州”,均得名于胶水。胶河古称“胶水”,发源地位于今黄岛区铁橛山以北,铁橛山又称胶山。自南向北流经黄岛区、诸城市、胶州市、高密市,注入胶莱运河,全长106公里,总流域面积608平方公里。那么,“胶州”、“胶水”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胶州这个名字历史上先后出现两次,其行政驻地也在不同的两个地方,但是都属于胶河流域范围。第一次设置胶州,是南北朝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行政驻地设置在今诸城市,当时称为东武县的地方,东武县城东距胶河约35公里,这个胶州在57年后被隋文帝杨坚改为密州。第二次设胶州,是在元代蒙古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行政驻地就是现在的胶州古城,沿用了唐宋时期板桥镇、胶西县的驻地,西距胶河也是约35公里。历史上两次设置胶州,行政驻地都距胶河较近,所管辖的范围,大部分在胶河流域,因此推断,胶州的名字与胶河有关。
从史料记载看,胶水名字出现于东汉桑钦《水经》的记载,1982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对胶水的标注,自战国时期就有,说明在战国时期或东汉以前就有了“胶水”这个名字。而设置胶州的记载,则是始于元代吾丘衍著的《学古编》,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设置胶州。因此,“胶水”名字的出现早于“胶州”,胶州名字来源于胶河的推断,在历史出现的时间上是合理的。
从历史考古看,几千年以来,古人类聚居的地点大都是傍河而居,主要是在生活用水,土地灌溉,防御入侵等方面都对人类定居有利,河流中下游两岸一般多为冲积平原,土地肥沃,适合人类生存。当时胶河流域居住的人口比较密集,在这里设置行政机构也是情理之中。
图一
胶州的“州”字是怎么解释的呢?《说文解字》解释说:“水中可居曰州”。“州”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州”的象形字与河有关。甲骨文(图1)自上而下的三条曲线是“川”字,表示河流;中间的小圆圈,表示水中有块陆地。所以,“州”的本义是指水中的陆地。《诗经•周南•关雎》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句子,这“洲”本来应该是写作“州”的,“在河之州”就是指在河中的一块小陆地上。“州”又用作中国古代的地理区域划分单位。因此考证,胶州的名字起源于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