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话说胶州》节目。
据文献记载,胶州有建置的历史始于周代。通过近几十年来的考古调查发现,胶州境内有多处商周时期遗迹,如西皇姑庵遗址、逄家沟遗址、莒国都城遗址、东黔陬介国遗址等,都是研究胶州商周时期历史的重要依据。因此,考古和文献记载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两个重要途径,有人把它们比喻为鸟之双翼,或车之双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胶州在上古时期为东夷,东夷族群包括两大集团——太昊集团和少昊集团。太昊集团活跃于鲁南地区,少昊集团活动区域略东,大约在今临沂、菏泽、日照、青岛一带,曾建有莱国、郯国、莒国、介国等,以鸟作为图腾。古代胶州一直属于少昊集团的势力范围,西周到春秋时期,胶州境内有莒国、介国两个诸侯国。
莒国是少昊后裔建立的国家。西周初期,武王大封诸侯,封少昊后裔兹舆期为莒国国君,都城位于胶州市三里河街道城子村,史称“计斤城”。据乾隆《胶州志•大事记》记载:“周武王十有三年,封少昊之裔兹舆期为莒子,都于计。”《齐乘》解释说:“莒子初都计,即计斤城。”莒国能选在计斤城建都,说明这里在当时是一个发达富庶的地方。莒国成为西周时期东夷部族中最强的国家,其综合国力可以与楚国、吴国相比拟。相传齐桓公为公子时,曾到莒国避难,留下了“勿忘在莒”的典故。300多年后,到了春秋初期,由于齐国逐渐壮大扩张,莒国受到威胁,于公元前721年被迫由胶州向南迁移到现在的莒县境内。南迁后的莒国于公元前431年为楚国所灭。
计斤城后来归介国管辖,介国曾在莒国都城原址建望海亭,起名为“介亭”。清代初期为纪念此事,重建了介亭,胶州古八景之一的“介亭春树”,就是指这里。
如今的莒国都城遗址南邻三里河,遗址的大部分被城子村和三里河小学占压。据考古资料显示,六七十年代城子村东南侧尚有夯土古城墙残垣存在,周边田间沟渠地层有大量古陶片堆积,村东侧介亭遗址旁有古井一口。在城子村西有东、西计斤庵村,这些都是古莒国留下的历史印记。
计斤城与三里河遗址距离很近,且都傍三里河而建,那么在历史渊源上二者是否存在一定关系呢?欢迎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在下期的《话说胶州》节目中,我们将为您细细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