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课堂 > 详情页

话说胶州 ‖ 商周时期的侯国变迁(三)

时间:"2020-06-12 10:28" 作者:
00:00 00:00

商周时期的侯国变迁(三).mp3

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话说胶州》节目。

西周到春秋时期,胶州境内有莒国、介国两个诸侯国。介国是春秋时期的小诸侯国,都城遗址位于胶州市胶西街道赵家城献村西,具体立国时间没有记载,据推测应是西周时期封国,春秋初期国力达到鼎盛,春秋末期被齐国兼并。

根据1982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和胶州文物普查资料显示,介国都城遗址东西长约一千米,南北约五百米。遗址东西地势较平坦,北依丘岭,西、南有河流沿遗址流过,河南岸是丘岭,朱诸公路东西向穿过遗址。现为胶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介”是象形字,象人身上穿着铠甲形, 造字本义为“人穿着护身服”。甲骨文的“介”是“人”字的四周有四个点,本义为裹在士卒身上的护革。《玉篇·八部》说:“介,铠也。”可以想像,远古东夷族人擅长狩猎,为了防止被野兽发现,便将树叶或藤条编织捆绑在身上,以躲避野兽的攻击,更有利于隐蔽捕捉猎物。这种古老的方法后来延用到军事上,变成了以铠甲或护革防身,最终成了“铠甲”的雏形。因此,介地来源很可能跟当地族人的这种生活习性有关。

介国属东夷族的一支,首次记载出现在《左传》,鲁僖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31年)介国国君葛卢到鲁国拜见鲁僖公。《左传•僖公二十九年》记载:“春,葛卢来朝,舍于昌衍之上。公在会,馈之刍米,礼也。冬,介葛卢来,以未见公,故复来朝,礼之……”说得是公元前631年的春天,介国国君葛卢去鲁国朝见鲁君,偏巧鲁僖公去诸侯会盟了,但不能亏待了客人,鲁僖公令人将他请入鲁国最豪华的行宫安顿,送去上等食物,殷勤款待。没多久,介葛卢回国。到了冬天,介葛卢再次朝鲁,这一次终于见到了鲁僖公,再次受到了鲁国最高规格的礼遇。这说明鲁、介两国的国属关系是非常和睦的。

介国国君葛卢是个了不起的人。据《左传•僖公二十九年》记载:“介葛卢闻牛鸣,曰:‘是生三牺,皆用之矣,其音云。’问之而信。”意思是葛卢受到鲁僖公的热情接待,鲁僖公命人杀牛待客。葛卢听到了牛的凄惨叫声,就说:“这头牛生了三头牛,结果三头牛都在祭祀时被杀了。我从它的叫声里就听出来了。”鲁僖公派人去询问,果然如此,人们都啧啧称奇。东汉大儒郑玄为此加了注释:介国是东夷之国,当地的民俗能解兽语,所以葛卢能听懂“牛鸣”的意思。《列子•黄帝》也有类似的记载:“今东方介氏之国,其国人数数解六畜之语者,盖偏知之所得。”介国是个擅长饲养六畜的国家,其国人因为长期接触这些家畜,懂得了动物的喜怒哀乐,故而有了“解六畜之语”一说。古代六畜是指马、牛、羊、豕(猪)、犬、鸡,马可载车,牛可耕地,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介国还是个农业大国,畜牧业相当发达。再加上介国地处东海之滨,不缺鱼盐之利,应该说,介国的经济实力不弱,百姓生活富足。除此之外,还具备一定的军事能力。据《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介人侵萧。”公元前630年,介国入侵萧国,具体原因不明,如果光是为了侵夺财物,就显得不可思议了。萧国是宋国的附属国,在今安徽萧县一带,与远在胶州的介国互不搭界,理论上是不可能逾越千山万水去攻击一个与自己八杆子打不着的国家的。不过介国国君葛卢在前一年访问了鲁国,受到鲁僖公的款待,估计介国伐萧是受了鲁国的指使,至于鲁国为何要教唆介国去伐宋国的附属国萧国,可能跟当时鲁、宋两国波诡云谲的政治环境有关。

介国疆域内除了位于城献村的都城以外,还有一座城池,就是莒国南迁后遗留下的位于胶州三里河街道城子村的计斤城,被称之为介根,或称为计、计斤、计基。计斤城,后世又称之为介子城。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有诗云:“介子城边老瓦窑,田夫掘出说前朝。阿翁拾来插莲供,常结莲房碗大饶。”这里说的介子城,即是计斤城。葛卢曾在计斤城建亭望海,是为介亭。为纪念这段历史,清初重建了介亭,因亭旁长满椿树,被命为古胶州八景之一的“介亭春树”。清乾隆年间,胶州知州周于智有《介亭春树》诗:“绿阴深处万人家,野色苍茫入望赊。时有幽人闲吊古,孤亭徙倚日西斜。”

介国大约在春秋中晚期开始衰弱,从地缘位置来看,介国北边为夷国、莱国,南依莒国,西南边是齐国、鲁国,这些国家都比介国强大。从春秋中期开始,齐国步步向东发展。春秋末期介国被齐国兼并,介国原都城成为齐邑。秦代和西汉时期沿用此城为黔陬县驻地,东汉时期为黔陬侯国驻地,经历秦、汉、三国、西晋四个朝代,此城被称为东黔陬城。西晋时期黔陬城迁至胶河西部,今铺集镇黔陬村,史称西黔陬城。



推荐